发表时间: 2024-11-19 19:12
“一柄桃木剑,一摞镇鬼符,身披太极图,脚踏七星步......”
在很多的影视剧当中,我们都能看到诸如此类的茅山道士形象,尤其是他们出手降服各种妖魔鬼怪,堪称是“妖魔鬼怪的克星”。
不过在现实生活当中,茅山道士真的如演绎当中一样神通广大么?他们到底从何而来?生活当中真的有那么神秘么?
其实在生活当中,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关于茅山道士的故事,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以林正英为代表的各种僵尸道长的形象。
其实茅山道士的传说早在东晋时期便有了,到了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根据《茅山志》的记载,茅山派的开派祖师为茅盈三兄弟,在道教尊称他们为“三茅真君”。
传说陕西咸阳有一位采药人名为茅盈,在山中偶遇一位将要朝拜西王母的仙人,茅盈眼见仙缘难得,便自告奋勇要一同前去,于是两人在青琳山面见了西王母。
西王母见茅盈一心求道,便传授他符箓和灵丹妙药,茅盈苦修多年终于得到,随后便回到家中与父母辞行。
茅盈的两个兄弟见兄长已然得道,于是便纷纷辞官追随,随后三人千里迢迢来到了句曲山,并在这里修建了道场,并将句曲山更改为茅山,后来这里便成为了道教的发源地之一。
而在现实生活当中,茅山的开创祖师为东晋的炼丹家陶弘景,他在南齐做了十四年的闲散官员,突然有一天心有所感,便想齐武帝辞行,随后便来到了茅山做了一名道士。
因为他得道于茅山的金坛华阳洞,因此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道号为“华阳隐居先生”。
在茅山派当中主要分为符箓和炼丹两项,主要还是因为上清派祖师杨曦和东晋炼丹师葛洪,都曾在此地修行过。
之后陶弘景继承了杨曦所传的上清经,并以此开创了两百多道卷径,后来又经过他和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,这才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茅山宗。
茅山宗人才辈出,历史上出现很多有名的道教宗师,比如唐朝的王远知、李含光、司马承祯等人。
茅山虽然是以符箓和炼丹见长,但是最令人好奇的还是那些神奇的茅山法术。
茅山法术最早来源于民间的巫术,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知的道术,而且茅山法术大多和符咒相匹配,其中还要加上手诀和步法。
但事实上,茅山道士的专业职能并非是驱鬼辟邪,而是专注于炼丹和修道,以及治病救人。
茅山道士经常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,比如平时要树立良好的观念,戒骄戒躁,这样才能有助于人平心静气,疾病自然会远离人体。
但是在民间传说里,茅山道士都流传着数不清的神奇法术,甚至有的还能够让施术者操纵自然的力量,比如我们常见的“五雷符”、“玄冰咒”、“烈火咒”等等,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些常见的民间把戏而已。
大家之所以会被误导,还是因为茅山道士的名头太过响亮,以至于产生了很多假冒茅山道士之名,到民间骗取钱财之人。
所以很多人讲这些靠着一些“小把戏”招摇撞骗的道士称之为“野茅山”,虽然他们也是道士,但是绝不可能与正统茅山道士所媲美。
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香港僵尸电影的传播,这才让大家对茅山道士有个进一步的了解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,电影当中林正英身上的道士装扮,其实并非茅山道士的正统装扮,而是和南方的“南呒佬”的装扮十分相似,而这种“南呒佬”的职责,主要是负责丧葬的礼仪和主持。
不过林正英在电影当中所展示的道术,有一部分的确是真正的茅山术,这也是为什么他所饰演的茅山道长会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了。
其实茅山道士在平日里的生活并没有太过新奇的地方,和很多道观的道士一样,茅山道士平日里也是主要以学习、练功、打坐为主。
每天天不亮,道士们都会准点起来准备早课,早课结束之后便会去吃早餐,然后便按照给每个人所分配的任务,各自去工作,比如扫地、劈柴、晾晒经书等。
到了下午便会有专门的课堂教授大家道学的知识,又或者在师傅或者师兄的带领下习文练武,研究道学典籍。
除了一些日常工作外,道士们还会经常打坐参悟道家的哲理,大多数人都会在各自的房间里打坐,也有人会在山里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醒悟自身。
不过跟和尚不同,道士们普遍喜欢在山林当中寻找一些“气穴”,在他们看来这是整座大山的“藏风纳穴”之处,而在这些穴位上打坐练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道士们平日里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繁杂,比如医学、天文穴、风水学,甚至现在的数理化也要学习,所以每一位合格的道长都是一位博闻强记的“学霸”。
正因为道士所要学习的东西过于繁杂,所以他们在挑选弟子的时候,就非常注重弟子的心性和资质,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年级十分老迈的道长,身百年却站着一个十分稚嫩的徒弟。
即便是这样,也有很多道长终其一生,也没有找到一位心仪的传人,可见想要加入道门,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
而且道士跟和尚最大的不用,在于心性上的追求和理念,举个例子来说,佛家最讲究心诚则灵,因此需要人们又足够的专注力。
但是道教很多宣扬的是率性而为,曾经有人到一所道观求签,以此占卜自己未来的吉凶,摇了好几次都是下下签,直到一位道长走来,直接从里边挑出来一支上上签递了过去,这便是身为道家的洒脱和率真。
如今道教的理念受到了越爱越多人的追捧,这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我们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信息来源:
中国古代道士[M]. 北京: 中国商业出版社,
陶弘景. 中国道教协会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