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密石大全网

中国人如何将茶变成一种乐趣

发表时间: 2020-01-27 09:50

中国人如何将茶变成一种乐趣

茶,美在爱茶人的眼中,

也美在爱茶人的心里……

中国人爱茶,

可谓爱到了骨子里,

不论是话茶、喝茶、玩茶,

都是那么美,透着骨子里的香!


茶,从最初的一片自然之叶,被人制成茶饼,烹煮汤饮,从单纯的饮用,再到讲究颇多的品尝,中国人对于茶事的重视,使得茶的文化与茶的艺术,逐渐成为了中国所独有的,让世界惊艳的一门美学。



中国人话茶,

那么美、那么香!



茶文化博大精深,雅趣频生。茶不仅养身,更可怡情。“茶”,这个字,在中国人的语境中,可以说是最美的。不仅“茶”字的由来深刻,连各类茶,都有着自己的美名,更有趣的是那一句句读来醉人的茶诗……这一切,都使得中国人的茶,总比别人多几分雅致和情调!


“茶”字之美



“茶”字出于《尔雅‧释木》:

“槚,苦荼也”。

文中的“荼”即是“茶”,

《说文解字》里,“茶”字是找不到的,

能找到的⁢是“荼”,

许慎解释“荼”,也是解作苦荼。

后来有人加上注释,

这便成了后来的“茶”字。



茶叶,又名苦荼,

《诗经·邶风》言:“谁谓荼苦,其甘如荠”,

说的是,茶叶原本苦涩,

但谁说茶中滋味尽是苦呢?

它就像荠菜一样,

刚入口有些苦涩,

但回味是无比甘美!


隶书


颜体


行书


草书


品茶即品人生,

这些看似平淡的句子也反映出了,

古人对于茶、以及人生的思考:

人生之所以是苦的,是因为苦入心,

人生之所以又充满了乐,是因为心主喜,

苦有多种,知道了,才能入道,才有乐,

不然就只能苦不堪言。



“茶”字演变成现在,

我们更多地是把它拆成草、人、木三字,

理解起来也极富哲理:

茶与人密不可分,

茶的价值在于人的参与,

茶由人种、采、制、饮,

因此,人在草木中,

茶道即人道,人道即天道!



茶名之美


除了,“茶”这个字很美,

古人在给各种茶取名时,

也是费尽了心力,

让人读着犹如读诗般,

韵味十足,透着摄入心扉的香!



古人为茶取名的第一种,

也是最直接的方法,

便是以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名称,

从这类茶名,

我们一眼可了解该茶的名种和产地:

如西湖龙井、武夷肉桂、闽北水仙、

安溪铁观音、永春佛手等。



第二类是地名加茶叶的形状特征:

如六安瓜片、平水珠茶、

君山银针、古丈毛尖等。

这类茶,见名如见茶,

既形象又贴切。



第三类是地名加上富有想像力的名称:

如庐山云雾、敬亭绿雪、

舒城兰花、恩施玉露、

日铸雪芽、南京雨花、顾渚紫笋等,

茶在古人眼中似乎不再是茶,

而是一道道足以养眼的风景,

醉人心脾!



最后一类则是有着

美妙的传说或典故的名称:

如碧螺春、文君嫩绿、大红袍、

铁罗汉、水金龟、白鸡冠、绿牡丹等。

故事数不胜数,

读来同样是逸趣横生!



茶诗之美

连好的茶名,

都能引发茶人美好的联想,

更别提,以茶入诗了。

一首茶诗,写的是茶,悟的是情,

茶诗是᠎文人的思考与茶味完美融合,

像元稹 《一字至七字茶诗》,

更是文字、茶香、情感的最美体现:


《一字至七字茶诗》

唐·元稹

茶。

香叶、嫩芽。

慕诗客、爱僧家。

碾雕白玉、罗织红纱。

铫煎黄蕊色、碗转曲尘花。

夜后邀陪明月、晨前命对朝霞。

洗尽古今人不倦、将至醉后岂堪夸。



品茶字、赏茶名、读茶诗,无不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。从茶与文字的交融之中,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茶道文化,而且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茶人的艺术底蕴!


中国人喝茶,

竟也美成了一道风景!


民国 粉彩多子多福茶具


只有茶,是单调的,总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,所以中国人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茶器、茶具,把喝茶这件小事儿,玩得风生水起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拥有一套精美的茶器、喜爱的茶具,是尤为重要的!有了茶器、茶具的衬托,茶事似乎也就成了一门艺术!


茶壶


“茶里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”,

茶壶因茶而生,

茶、壶相伴,淡久生香。

在轻盈升腾的壶水中观看佳茗,

婀娜多姿,美不堪收!



壶承


用于承载包容主泡茶器的容器,

既称“壶承”,

更多的是以承载茶壶。



茶碗


茶碗,顾名思义,喝茶的碗。

拿起考究的茶碗,

泡上一杯茶,伴着茶香。

让疲惫的心,

暂时放逐于空寂和淡泊之中。

茶碗轮廓的美感,妙不可言的手感,

以及视觉的空间纵深感,

让小小的器皿,多了份情致。



茶杯


茶杯,自品茗伊始,自甘成为配角,

然而,杯小却藏无尽之美,

茶文化博大,从杯子就可见,

茶杯与茶汤的交融、

肌肤与杯沿的轻抚,

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,

别有一番兴味。

数不尽、认不全的杯形,

让人不禁感叹

这窒息的茶文化之美!



杯托


杯托,又称“盏托”、“茶托子”,始于唐代。

将盏碗置于杯托之上,

既不烫手烫桌,

也无需顾虑茶汤溢出湿成一片,

方便妥当,十分雅致。



茶船


明代杯托托口微鼓,

亦有船形盏托,

美名曰“茶舟”、“茶船。

茶船,茶文化的承载之物,

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,

给茶人以美感和庄重感!



茶盅


茶盅,又名公道杯,

用于盛放和分斟茶汤。

用茶盅将茶汤及时斟于茶海中,

可均匀茶汤浓度,

既避免茶叶久泡而苦涩,

出汤时也不用紧张匆忙,

使茶人添得半分从容不迫。



茶盘


茶盘,放置茶器的器皿,

讲究宽、平、浅。



茶盘宽,容的茶器才多,

正如做人,厚德才能载物;

茶盘平,茶杯才正而水不溢,

正如处事,唯有平正,才得人心;

茶盘浅,茶杯利取,

与人方便,也是与己方便。



茶海⁠


茶海,是利用树根,

经工艺加工,适应于烹茶、品茶的

汉族传统工艺类家具。

茶海与古老的根艺家具相结合,

既能方便烹茶、品茶,

又具有根艺或根雕类

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。



茶叶盒、茶叶罐


茶叶盒、罐,储存茶叶的容器,

每一件有别致的茶‎叶盒(罐)

其实都蕴含着一个个的故事。



繁复的花饰、吉祥的典故、

合适的材质,方便实用的器形……

对于中国人来说,

设计制作这些小东西,

往往需要倾注,

更大的心血和灵魂!



水盂


文房里有水盂,茶室里也有水盂,

形如大碗,深浅色样很多,

烹工夫茶必备三个,

一正二副,正洗用以浸茶杯,

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,

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。



渣方


渣方,又称水洗、茶洗、

茶钵、水方。

一套茶具一般使用一个渣方,

主要作用是收纳弃水及茶渣。

也有使用两个,

另一个以浸杯为功用。



茶针


疏通茶壶的内网(蜂巢),

如果壶嘴被茶叶堵住可用来疏通,

这几年普洱茶兴起,

喝普洱茶时把茶针当茶锥用。



茶刀


茶刀,因外形与“刀”相像,

成扁平状,故取名“茶刀”,

用于茶饼部分的分离,

一把精美的茶刀,

是茶人的兵器,

更是匠人的情怀……



茶漏


把茶漏置于壶口,

便于放置茶叶,放置茶叶外泄,

也能有效过滤茶汤中残留各种杂质,

保存茶汤中对人体有益物质,

使茶口感润滑、色泽透亮,

极大提升品茶乐趣。



茶则


茶则,用于把茶叶从茶罐里取出,

置于茶荷或者茶壶,

在唐代已经有了名分。

古人说“则”量也、准也,

茶则,无刻亦有度,

缺少它,泡茶时就无法恒量茶量。



茶匙(chí)


茶匙,又称茶扒,

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。

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,

茶叶冲泡过后,

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,

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,

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,

故皆使用茶匙。



茶拂


茶拂,用来刷除茶末之具。

小小茶拂,

拂去的不仅是茶事里的渣滓,

更除去了,

盘踞在茶人心头的杂念。



茶巾


茶巾,又称为“茶布”,

用于酌茶之前,

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,

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。

有时再昂贵的茶叶,

再精致的茶器

也抵不过一块干净清爽的茶巾,

因为一方茶巾,象征着主人,

一颗真诚的待客之心。



茶席


茶席,不仅仅是茶桌上的一条竹席,

而是泛指整个冲泡区域的设计布局,

泡茶器皿,插花、香器,

甚至茶人本身,都是茶席的一部分。

一方茶器,犹如山水画卷,

展开了茶人的动人故事!



茶箱


茶箱,茶人行走天涯的行囊,

长袍飞扬,

一只装满茶与茶具的箱,

藏着熟悉的茶香,

茶箱在身,

哪里都是茶人的江湖!



茶桌


茶桌,仅供喝茶时用。

一张茶桌 ,一方清净的天地,

好的茶桌是淡泊优雅的山水墨画,

是激越典丽的唐诗宋词,

是天人和一的道家修行,

是参禅顿悟的佛门要义……

茶桌可大可小,桌边话尽天下事,

别有一番情味儿!



“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”,作为孕育、盛载茶的器具,茶器、茶具为我们鉴赏茶汤之香提供了更美的体验,用心的茶器,美丽的茶具,都为茶色增香,这便是中国人的品茶之趣!


茶画、茶帖,


茶香与墨香的完美融合!



品茶是一门艺术,煮茶、品茶只是中国人茶事的一小部分,除了品尝茶叶的美味以外,由一片自然的树叶,衍生而来的艺术茶画、茶帖(茶书法),更是让中国人的茶文化异彩纷呈!


茶帖


“酒壮英雄胆,茶助文人思”,

茶平中见滋味,淡里有幽香,

苦中有甜,涩里有醇,

刚好符合文人的气质。

听着水开的咕咕声,

注茶的滋滋声,喝茶的嘬嘬声,

灵感遂起,提笔,行云流水间,

一幅好字就应运而生。


《苦笋帖》唐·怀素



《苦笋帖》,绢本,长25.1厘米,宽12厘米,字径约3.3厘米,清时曾珍藏于内府, 现藏上海博物馆。


“苦笋及茗异常佳,乃可径来,怀素上。”


《精茶帖》北宋·蔡襄



《精茶帖》也称《暑热帖》、《致公谨帖》,藏于⁤故宫博物院

“襄启,暑热不及通谒,所苦想已平复。日夕风日酷烦,无处可避。人生缰锁如此,可叹可叹。精茶数片,不一一,襄上。公谨左右……”


《啜茶帖》北宋·苏轼



《啜茶帖》纸本 纵23.4厘米,横18.1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

“道源无事,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?有少事须至面白。孟坚必已好安也。轼上,恕草草。”


茶画


“真嗜酒者气雄,真嗜茶者神清”,

茶与画的结缘,

中国茶文化史上,

是非常值得大书一笔的。

茶有禅意,禅茶一味,耐人寻思。

古今不少传统画家,

跟茶结下不解之缘。


唐代茶画


宫乐图(会茗图)纵48.7厘米,横69.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


画中景: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。图中12人,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,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,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,一女正操勺,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,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,也有弹琴​、吹萧者,神态生动,描绘细腻。


齐白石茶画


《梅花见雪更精神》(约于1940-1945年)


画中景:梅花见雪更精神,花青的细颈长脖花瓶中,一枝红梅灿烂、风骨劲盛;旁边是一柄白色的提梁茶壶和两个小小的白瓷茶杯。


《新喜》(于1953年)


画中景:白瓷圆腰长花瓶中的红梅开得繁盛,一串橘黄色的鞭炮展现喜气,有游龙纹饰的大茶壶旁两只白瓷小茶杯生动可爱,几个朱红柿子令人心生喜爱。


丰子恺茶画



“帘卷春风啼晓鸦,闲情无过是吾家。

青山个个伸头看,看我庵中吃苦茶。”



“人散后,一钩新月天如水”


黄永玉茶画



“滔滔不持戒,兀兀不坐禅。酽茶三两碗,意在镢头边。唐慧寂诗。”

茶,聚天地之气,凝万物之息。

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茶情结、

与生俱来的茶人气质,

都被浸润在了

一丝一缕的茶香之中,

待人去欣赏,待人去回味!